-
写在前面
-
本书不是教你如何增长财富,而是如何充实人生。
-
1 极致人生
-
准则 1 正面人生体验最大化
-
从你的体验中获得最大充实感,利用你的资源合理安排时间与金钱,让价值最大化,这就是你人生的最优解。
-
开始计算买一样东西需要花费的时间。看到一件漂亮衬衣,心算之后,我会想:不,你不能让我工作两小时,赚到的钱却只够买这件衬衣!
-
每当看到一块饼干,我都会将它转换为 “跑步机上的锻炼时间”。
-
2 投资体验
-
准则 2 提早开始投资体验
-
我终于在 30 岁时去了趟欧洲,可一切都太晚了:我稍有点太老、太中产阶级了,住不了青年旅舍,和一群 24 岁的年轻人也玩不到一起了。另外,相比 20 出头的我,30 岁的我肩负了太多责任,要想休假几个月去旅行变得更加艰难。最终,我很遗憾地得出一个结论:要是我早一点去该多好!
-
我因此意识到我们是靠回忆度过退休生活的。当你因为身体虚弱而行动不便时,你仍然可以回顾自己的人生,体验到强烈的骄傲、喜悦及苦乐参半的怀旧情绪。
-
我要说的是,我们的文化倾向于忽视其他美德而过分强调蚂蚁的美德,即勤奋工作与延迟满足。
-
如果你赋予每个体验一个数值,那么多个体验的数值就可以相加。有了这个前提,你就可以比较不同的体验组合,这一步能最大化你人生的充实感。(给体验打分,相加就是体验价值,也是充实度。完成想做的体验,加分。 vs 完成任务,加分,奖励想要的体验,减分。)
-
-
体验就是如此:当你投入时间或金钱去获得体验时,收获的将不止当下的愉悦,还会有持续不断的红利,也就是我第一章提到的回忆红利。
-
初始体验衍生出的所有体验都是我说的红利,它们是你的回忆红利,而且越积越多。实际上,因为反复回味,这些回忆最后带来的愉悦可能比初始体验还多。所以,花钱买到一项体验,你获得的将不止这项体验本身,还有后续产生的全部红利。
-
我所说的 “富有” 是指体验、冒险及回忆上的富有 —— 这些全是你赚钱的理由。用一句话总结我的投资建议,那就是:投资人生体验,并且趁早开始!
-
我的建议是,在你年轻、没什么钱时,就去探索那些免费或近乎免费的体验。
-
当你长大成人后,许多体验就要你自己选择了:你得思考自己要如何探索人生,你得决定把时间和金钱花在哪里,以及什么时候花。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太少利用这项自由。
-
我说的 “趁早” 是 “现在就开始”。回想一下你曾经向往过的体验,看看其中哪些体验适合在今天、本月或今年实现,如果你现在不去实现,将带来什么样的风险。
-
3 为什么要死前归零?
-
准则 3 以死前归零为目标
-
“我的父亲 86 岁了,他哪儿都不想去,只想待在家里。”
-
她给所有长沙发、双人沙发及休闲椅都盖了塑料罩,防止它们磨损。当然,美中不足的是坐着不舒服,看着也不美观。
-
我从始至终都不理解这种做法:为什么花那么多钱买了家具却不去享受?沙发上的塑料罩是本书的一个微观缩影,即无限延迟满足的无稽之处。
-
你可能会认为,随着年纪增长,人们会出于一种强烈欲望 —— 趁来得及的时候钱尽其用,而更加大方地花钱。可事实似乎并非如此。一般来说,美国家庭的支出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
** 但是,存钱防病与买外星人保险类似。** 直白点说,大部分人的存款不足以支付那些不算罕见的天价医疗费。例如,一年的癌症治疗费用随随便便就能达到 50 万美元。
-
如果你自掏腰包的医疗费达到每晚 5 万美元,那么无论你的存款是 1 万美元,是 5 万美元,甚至是 25 万美元,真的有区别吗?答案是:没有。因为 5 万存款也只够一个晚上,而你很可能要工作一整年才能赚到这一晚上的费用!同样地,无论你花多少年存下的 25 万,短短 5 天后就将一分不剩。
-
因此,与其 “预防性储蓄”(这是经济学家的叫法),我宁愿顺其自然。我们每个人早晚都会死,我宁愿 “死得其时”,也不愿牺牲我的美好岁月,只为在生命尽头赖活几天。用我的话说就是,“坟墓里见!”
-
更加明智的做法是将你的医疗支出花在 “前端”(保持健康,预防疾病),花在 “后端” 将很不划算。
-
那么,怎么做才能保证既有人为你的长期护理买单,又不必储蓄太多,以防未来无需护理服务而花不掉呢?答案是长期护理保险。
-
4 如何花钱?(不会真的在死前一分不剩)
-
准则 4 利用所有可用的工具实现死前归零
-
将 “最大化人生总体愉悦感” 作为你的准则,用它指引你的每个决定,包括和你的财务顾问该聚焦哪些问题。
-
所以,一个人在临终之时将手上所有钱都用来延长生命,哪怕只是延长那么一点点,都不算不理性。
-
正如三位权威经济学家所写的,“花大把钱接受徒劳无用的医疗护理是理性的,因为把财富留在身后毫无价值”。
-
现在想一想,如果你知道自己距离死亡还有三天,你的行为会怎么改变?365 天呢?现在重复这个过程,一直倒数至死前 14,000 天或 25,000 天,或者你实际上很可能拥有的天数。请注意将这种思路应用到你的实际死亡时间会怎么样、会如何改变你的计划。
-
我的意思不是说你应该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生活。我们总是需要在活在当下与规划未来之间取得平衡,随着死亡临近,这个平衡也将逐渐倾斜:离死亡越近,就越需要紧迫感;而离死亡越远,就越应该也越是可以规划未来。
-
5 那孩子们怎么办?
-
准则 5 在钱能发挥最大作用时,将其交给子女或慈善机构
-
将孩子放在首位,意味着你应该提早把钱给他们,你应该制定一个周详的计划,确保将留给子女的钱在其能发挥最大效用时交给他们。
-
假设你的预期寿命是 86 岁,你的长子比你小 28 岁,那么在你去世时,长子在他 58 岁继承遗产。这个时候,他早就过了能从那笔遗产中获得最大快乐的 “高峰” 年龄。虽然我不知道高峰年龄究竟是多大,但是基于我对人类生理与心理成长的了解,应该是落在 26 岁到 35 岁之间,58 岁显然过了这个最优点。
-
我最近在推特上做了一个非正式调查,问题是:你们意外获得一笔遗产的理想年龄是多大?结果大多数人都同意我对 “高峰年龄” 的看法。总共有 3,500 多人投票,其中极少数人(仅 6%)表示,继承遗产的理想年龄是 46 岁或以上,29% 的人选了 36—45 岁,仅 12% 的人选了 18—25 岁。明显胜出的是 26—35 岁这个范围,超过一半的人选择此项。
-
但是,一旦过了工作仅为满足基本需求及避免负面体验的阶段,你就可以开始用劳动换取正面的人生体验。考虑到孩子,你可以通过工作赚更多钱,为他们购买体验,或者利用空余时间陪伴他们。
-
我要再说一遍:金钱的目的是获得体验。
-
** 如果你真的理解了 “你留给子女的遗产是体验” 这一观点,那么你可能会得出一个略显激进的结论:一旦你的财产足够满足家庭的基本需求,那么,你继续去工作赚更多钱,实际上可能是在消耗给子女的遗产,因为你与他们相处的时间变少了!** 你越是富有,这一结论可能越是正确。
-
6 平衡人生
-
准则 6 不要随波逐流
-
“你的薪水将只增不减,你的赚钱能力将只增不减。” 这完美呼应了乔・法雷尔跟我说的话。“因此,你现在不应该存钱,你要借钱。你现在的生活应该跟 10 或 15 年后的生活差不多,难以想象有人会认真省钱、存钱,不过,至少像我这种在中产家庭长大的孩子,是被教导要省钱、存钱的。” 列维特说,这是他这辈子收到的最佳财务建议之一。
-
我依然坚信人趁着年轻易恢复的时候,要去冒险。不过必须有一个前提:冒险能带来正面结果,也就是让冒险 “物有所值”。一定要是这种冒险 — 回报模式。
-
根据这一法则,50% 的收入应该用于 “必需支出”(例如房租、食物、日用品、水电费等),30% 用于个人需求(例如旅行、娱乐、外出就餐等),剩下 20% 用于储蓄和还债。
-
你将当下收入的 20% 用作储蓄真的说不通。这意味着你放弃本可以拥有的难忘人生体验,也意味着你现在工作赚的钱,都交给了未来更富有的自己。可以肯定,这并不是在善用你的生命能量。
-
所有人的身体都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差,而财富多半会增长,因为人们的存款会越来越多。但是,每况愈下的身体会逐渐限制你享受财富的能力,因为你无法消受的体育活动将越来越多,无论你在上面花多少钱都是如此。
-
例如,不同于在工作阶段一以贯之地存下 20% 的收入,部分人在 20 岁出头时几乎不存钱反而更好(我们前面已经讨论过了)。然后在接近 30 岁以及 30 多岁时,由于收入开始增加,可以逐渐增加存款比例。到了 40 多岁,存款比例应该超过 20%,之后再放慢存款速度,最终支出大于收入(我将在第 7 章进行解释)。
-
就算这两个小时你不是用来赚钱也是如此,你可以陪孩子去公园,或者阅读一本书,或者约一个朋友午餐,又或者是做任何比洗衣服更愉悦的事情。
-
所以,思考 “我更想要什么” 跟个人利率殊途同归:你年纪越大,越不愿意延迟一项体验,即使有人付给你很多钱让你延迟也是如此。
-
7 分段人生
-
准则 7 将人生视作不同季节
-
我能想到的最佳类比是一组不同的泳池,一些大型度假村就有这种泳池组合:它们通常会有一个儿童浅水池,一个适合年长儿童和青少年的水滑道泳池,一个仅限成人的泳池,甚至可能会有一个泳道泳池,以及一个老年人泳池。现在,你可以在任一泳池想游多久游多久,但前提是你得符合该泳池的规定。所以,就算你的年纪已超过儿童泳池的限定年龄,可你还没学会游泳,你依然可以去青少年泳池,然后再转到成人泳池;但是,如果你过了青少年的年纪,水滑道就将永远离你而去了!就算你现在游泳超厉害,就算你后悔自己十几岁的时候怎么就那么害怕水滑道,哪怕悔青了肠子,也无济于事。
-
说明只要你意识到自己时间有限,就可以激励你善用自己的时间。
-
每个人都有梦想,但是我发现将梦想写下来列成一个清单很有用。
-
清单不必很完整。实际上,你当下不可能知道未来想要做的所有事情,因为大家都知道,新的体验和新结识的人可能让你发现意料之外、但想要投入其中的新兴趣。人生的要义就是探索。你日后也会回过头来重新查看这份清单。
-
你放开去想,无论想法多离谱都行。
-
你的清单将是你自己对 “我是谁” 的独特表达,因为正是你的人生体验造就了你。画个重点:你在列清单时,不要担心钱的问题,这个时候钱只会让你从想象理想人生的总体目标中分心。
-
-
但是,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你在四五十岁的时候出门旅行,肯定比七老八十了再出去更轻松。关键是,现在就要开始积极主动地思考并规划未来。
-
如果没有金钱限制,最佳的情况是你大部分体验发生在二三十岁身体最好的时候。但现实中,大部分人的支出集中在中年。
-
8 了解你的峰点
-
准则 8 知道什么时候停止财富增长
-
为了获得最大愉悦及产生最多回忆,最佳的花钱方式是什么?
-
投资那些值得回忆很久的体验;时刻记住所有人的身体状况都会随年龄增长而变差;在生前就将钱给子女,而不是存着作为遗产;学会平衡当下享受与延迟满足。
-
** 你享受体验的能力同时取决于你的经济能力(财富曲线)以及你的体力(健康曲线)。** 持续积累财富并不一定能让你买到更多体验,因为无论你多有钱,身体衰退都限制了你对某些体验的享受。
-
9 要大胆,而不是愚蠢
-
准则 9 在没什么可失去时,冒最大的险
-
当你没什么(或只有很少的东西)可失去时,去搏一把。
-
库班的意思是,他面对的是一种名为 “非对称风险” 的情形,也就是可能成功的收益远大于可能失败的损失。面对非对称风险,大胆一点抓住机会完全在情理之中。极端的情况是,当损失微不足道(或者不存在,也就是 “没什么可失去”),而收益非常高时,放弃大胆的行为实际上风险更大。
-
越年轻,就应该越大胆。
-
我的意思不是说,在非对称风险下大胆行事总会成功,就像马克・库班那样。有时候无论你多么努力,仍会事与愿违。我的意思是,“失败” 是值得的,因为我知道自己几乎没什么可失去,所以值得一搏,我有太多时间去纠正,而且依然能获得一些很棒的回忆。
-
你要抛开稳定。
-
工作勇闯好莱坞吗?这几乎完全取决于你的年龄,而不是父母对你的期望,或者朋友的看法。如果你刚 20 出头,你应该放手一搏!全力以赴,真正为自己的理想竭尽全力。
-
在汉堡王工作的男子上夜校学习电脑编程、一名女子与朋友合伙做餐车生意,都属于大胆行为,只不过 “规模” 较小。在所有这些例子中,主人公都可以选择默默忍受痛苦的安全路径,也可以选择不确定性增加但经济上及心理上的潜在回报都更高的大胆路径。
-
第一,无论你能忍受多大的风险,无论你打算为自己的人生做出多么胆大的举动,一般来说,早一点行动对你更有利,利多弊少。
-
第二,** 不要低估无所行动的风险。** 保持现状而不是大胆冒险,感觉很安全,但是想想你可能失去的东西:如果你能更大胆一点,会不会过一种不同的人生?你获得了某种安全感,但也失去了体验积分。
-
第三,我要提醒你的是低风险容忍度和单纯的习惯性恐惧。恐惧往往会让你夸大实际风险。如果你对大胆举动已形成下意识的恐惧反应,那你应该仔细想想最坏的情形。然后,当你想想自己拥有的所有安全网之后,从失业保险、可以应对各种灾难的私人保险,到家人可以提供的略显老套但有用的帮助,最坏的情形很可能就没你想的那么糟了。如果是这样,你的损失往往就非常有限,但是收益可能是无限的。
书摘:最优解人生
最后编辑于 2025-05-12